搜尋此網誌內容

2011年12月14日 星期三

牙周病與骨質疏鬆症

牙周病是由造成牙周病之細菌所產生的致病物質所引發的牙周組織的炎症性疾病;在局部產生急性與慢性炎症反覆發作的結果,造成支撐牙齒的齒槽骨吸收、破壞的疾病。

牙周病
牙周病不僅是牙齒的疾病,而且是牙齦、牙齒槽骨、牙骨質、牙根膜及牙周組織的疾病。依病態分類,牙周病可分為牙周炎、侵襲性牙周炎、慢性牙周炎、壞死性潰瘍性牙周炎和與全身疾病相關的牙周病幾大類。牙齦炎之之炎症僅限於牙齦組織,症狀為牙齦發紅、腫脹、出血等。與之相比較,牙周炎的炎症則深入到牙齦的深部,伴有牙周組織的破壞,加上牙齦的炎症,牙周組織的囊袋形成及齒槽骨的吸收等特徵,也可見口臭和牙齒的鬆動。


一般認為,牙周病的發病機轉是:牙齒下存在著的某些致病性革蘭氏陰性菌,它們的外毒素和釋放到細胞外的某些酵素(Matrix metalloprotease MMP, 絲氨酸蛋白酵素)以及牙周囊袋的形成使得免疫活性細胞及抗體對異物的清除作用受到阻礙,使得牙周組織持續受到慢性刺激的結果。對此,人體產生過量的免疫反應,其結果,牙周組織與齒槽骨的結合部份遭到破壞,附著於牙根、支撐牙周組織的結構逐漸減少。

根據統計學分析結果,牙周病的危險因子分為3類,分別為細菌因子、環境因子和寄主因子(年齡、糖尿病、遺傳、種族)。

牙周病與骨質疏鬆症相關性的研究近況
1960年代後,科學家注意到,女性雌激素減少所引起的骨質疏鬆症與牙周炎所造成的齒槽骨吸收之間的關係。相關的研究報告相繼出爐,肯定與否定的結果皆有之。

基礎研究主要分為兩個部份,一是以摘除卵巢的動物做為骨質疏鬆症的動物模型,再以人工的方式製作出牙周病的狀態,以觀察兩種疾病之間的相關性。國外兩個研究小組分別用人工摘除卵巢的大鼠和綿羊做研究發現,它們和未實施卵巢摘除手術的對照組相比較更容易發生牙周病。

第二部份是流行病學的研究結果。雖然來自幾個研究團隊的報告顯示,無論白人女性或以日本女性為對象的調查均表明,牙周病與骨密度的降低之間呈相關性,但由於骨質疏鬆症是一種多因素的疾病,因此需要把更多的人納入被調查的範圍內。

一項包括5922名美國男性和5732名美國女性為調查對象的研究分為患有牙周病和未患牙周病兩部份,其中也包括了不同年齡層、吸煙者比例、骨密度值等觀察指標。結果顯示,無論性別如何,牙周病群均比非牙周病群平均年齡要高,牙周組織附著度也喪失明顯、吸煙者比例亦高,骨密度也較低。另一項以閉經前後25-74歲女性牙周組織附著狀態為內容的調查也得到了一致的結果。

從骨質疏鬆症與牙周病的關連可知,對於牙周病的危險因子之一─骨質疏鬆症的存在是不可輕忽的。

根據現有的研究結果可以推測,骨質疏鬆症可以造成顎骨齒槽骨密度的降低,因而助長由於牙周炎所引起的齒槽骨吸收。在發達國家,骨質疏鬆症伴隨著老齡化人口的增加有迅速升高的傾向。牙周病的發生率也有同樣的趨勢。可以想像,今後骨質疏鬆症與牙周病併發的患者人數會增多。對於這些患者在治療上不僅要治療牙周病,也要結合骨質疏鬆症的治療,補充必要的營養,並考慮到荷爾蒙分泌等因素,發展出治療牙周病的新策略。

摘譯自「實驗 治療」671卷:44-48,2003 
作者:石川烈、新田浩、白臼通彥
資料來源:OHAYO元氣早安健康生活網 資料提供:周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